專題:個人養老金制度推至全國!30家基金公司旗下85只指數基金納入產品范圍
2024年,在全社會利率下行、權益市場動蕩、優質資產難覓的環境下,我國居民投資理財行為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12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高金)聯合螞蟻集團研究院和螞蟻理財智庫,共同發布的《中國居民投資理財行為調研報告》(下稱“《報告》”)顯示,居民對長期理財,尤其是補充養老金的關注度持續上升。將長期理財用于補充養老金的居民比例連續三年增長,今年達到47%。與之相對應,個人養老金產品滲透率亦顯著提升。開設養老金賬戶的受訪者占比從去年的38%躍升至56%,已購買養老金產品的受訪者比例也從24%提高至37%。
居民資產配置方面,盡管居民對各類資產的增配意愿普遍增強,資產配置方向仍相對集中于儲蓄、債類較低收益資產,權益類配置相對較低。《報告》顯示,64%的受訪者預期較高收益資產占比在2成及以下,權益類資產價值有待發掘。在選品方面,居民對產品購買成本的敏感性持續增加,對費率的關注度在四年連續攀升。在長期投資行為方面,投資者基金持有仍呈短期化特征。
《報告》認為,今年基金持有時間在一年以內的用戶占比高達66%,相較于前兩年約六成的比例進一步增加。當市場表現不如預期時,投資者可能會因為長期的不確定性和損失厭惡心理而選擇退出市場,因此需要金融機構的投資者教育與服務幫助用戶校準投資預期并養成良好投資習慣,從而達到鼓勵用戶長持的目的。
此外,《報告》發現,投顧業務覆蓋率持續增加,使用過投顧業務的受訪者占比由2022年的21%、2023年的27%進一步增長至今年的41%。使用過投顧業務的客戶無論在正收益占比還是收益率上都高于未使用投顧的受訪者,體現了投顧的產品價值。投顧的服務價值也在居民的投資目標中有所體現,95%的投顧用戶有明確的投資期限目標,高于未使用投顧服務的86%,其中設定中期和長期理財目標的比例尤為突出。投顧服務在幫助居民提升投資理財體驗、建立長期投資預期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據悉,自2021年首次發布以來,《報告》已經跟蹤并分析中國居民在經濟快速發展和金融市場建設進程中的投資理財行為及特征。《報告》發現居民整體呈現出對家庭財務措施熱情回升的趨勢,體現為財務規劃目標更清晰、長期的養老和保險配置在增長、健康負債率人群在增長。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