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回首過去一年,理財產品爆雷、上市公司借道財務公司輸血、變相高利貸隱現等諸多金融亂象,正如一座座“冰山”,突兀而立。
冰山理論認為,自然界中我們看到的冰山,只是漂浮在海面上的很小一部分,占總體積的八分之一,冰山更多部分是潛藏在海平面下的。而這些隱藏的部分往往是冰山存在的根基。
回首過去一年,理財產品爆雷、上市公司借道財務公司輸血、變相高利貸隱現等諸多金融亂象,正如一座座“冰山”,突兀而立。但若循著線索挖掘冰山之下,這里隱藏著與經濟社會更深度的關聯。今年我有幸參與了其中多個選題調查,遵循新聞專業主義原則去探索水面之下的“山體”,甚至冰山周圍“水流”對冰山的影響,嘗試著更真實、客觀地反映事實的來龍去脈,向受眾及市場各方還原事實真相,并希望以專業報道的力量推動事件更好地解決。
亂象背后的人
所有財經新聞的最末梢,就是人。在這一年的采訪中,我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投資人、操盤者、舉報人……他們既是我進行財經事件調查時最關鍵的突破口,又為我的報道提供了生動的素材。
印象最深的是今年“3·15”期間,我在編輯指導下進行的一組變相高利貸報道。雖然此前已經進行了系列亂象的追蹤,但背后的操盤模式與借貸者動機,一直隱于迷霧中。
年初,我收到一名讀者的爆料稱,我們曾經報道過的多個變相高利貸平臺,背后都存在同一家操盤方的身影,并提供了一些線索。
為了驗證他的說法,我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進行了大量的資料搜集工作,同時潛入借款人聚集的群組,定位了20余家當時市場上較為活躍的“擔保系”借貸平臺,并進一步摸排這些平臺的股權結構、放款方等信息。根據調查獲得的信息,我繪制了關系圖,發現很多家“擔保系”借貸平臺都與三家小貸公司有關,并追蹤到是由一家公司操盤。
通過與多名行業人士交流、分析操盤公司的運作模式,我們進一步揭秘了變相高利貸平臺在市場上隱蔽生長、快速復制擴張的模式。
而再往下追溯,盡管嚴監管三令五申,但這類業態仍然能夠迅速“跑馬圈地”,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即便年化利率高達100%以上,也有無數選擇借入變相高利貸的借貸人。
他們是什么人呢?有一位借貸人是985畢業生,曾經在外企工作。他在私下交流時告訴我,早先借貸是因為要加杠桿做投資,后來投資失敗,信用也出問題,能借的渠道只剩下這種變相高利貸平臺。
在采訪過程中,我發現這類平臺的借貸人往往是在正常渠道無法借到資金,才“不得已”轉向使用變相高利貸。
舉報人、借貸者、行業人士的經歷和觀點,各自構成了“冰山”下的一個個切面,但他們講述的故事、傳遞的信息,讓我可以更客觀、更全面地觀察和思考亂象背后的深層原因。
回首今年的采訪,我最大的感觸是,在進行財經新聞調查時,應該秉持新聞專業主義原則,盡可能多方面采訪事件各方人物,挖掘背后的信息與故事。并在此基礎上對信息進行細致的驗證,避免“有聞必錄”,不斷還原事件真相。
亂象背后的深層關聯
亂象的“冰山”之下,大抵都存在內外經濟環境的原因。尤其是近兩年來,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隱雷”也更容易暴露出來。
例如,近年的金融茶接連爆雷。在調查采訪茶葉加盟商時,我發現很多人都是茶葉市場的“老玩家”,對金融茶規則和門道爛熟于心,知道有“茶托”,懂得炒作。但以往這種“擊鼓傳花”的游戲至少要玩上兩年,沒想到這一波的金融茶爆雷速度如此之快,很多品牌的價格不到半年時間就從高位跌落谷底。
究其原因可能是近兩年茶葉市場處于下行期,資金流出,“量在價先”跡象明顯。部分金融茶價格雖未大幅回調,但交易量已提前大幅下降,市場已經沒有充足的接盤力量了。
與之類似的,還有今年一度引發市場關注的黃金門店跑路事件。我在采訪過程中發現,一些連鎖黃金加盟店違規開展“存金業務”實際已存在較長時間,之所以短時間出現兌付困難并跑路的情形,與金價階段性大幅波動有緊密關聯。
還有更多的深度關聯隱藏在數據背后。今年6月,東方集團存放在集團財務公司的16.4億元存款出現大額提取受限。我進一步調查后發現,這家公司在資金鏈緊繃的情況下,將六成的貨幣資金存入了控股股東旗下的東方財務公司。
而這并非孤立現象,我們通過不完全數據梳理發現,這類資金緊張卻在財務公司“高存低貸”的風險企業有20多家。他們雖然尚未像東方集團一樣出現財務公司的爆雷,但從各項指標來看,集團財務公司的獨立性問題難解,隱性風險也在逐漸累積,背后的大股東控制問題呼之欲出。
再進一步看,集團財務公司這個看似“小眾”的持牌機構,實際已經匯聚大量資金,部分規模堪比商業銀行。但因其性質,信息披露較少,隱藏在公眾視野之外,容易成為上市公司向大股東“輸血”的溫床。
“禁微則易,救末者難”,我們有時候去挖掘這些“冰山”亂象,最重要的意義可能不在于“救末”,而在于總結共性,提前發現危險因子,并發出預警。
堵住漏洞
在針對金融亂象采訪行業人士的過程中,“卷土重來”是出現頻率較高的一個詞。
很多的金融亂象可以追溯到“前世”。例如,借擔保、租賃等名義發放的變相高利貸,“前身”是高利貸“砍頭息”;金融茶爆雷、房貸返點亂象,也曾在多年前集中流行過。
亂象屢禁不止的背后,通常與其高隱蔽性與“迭代”有關。
一方面,部分參與主體繞開監管規則,游走在灰色地帶。上述變相高利貸機構,本質就是借用擔保、租賃等名義收取額外利息,使表面利率低于監管紅線,逃避法律責任;另一方面,不少主體本身體量較小,用多個馬甲掩護,擅長“游擊作戰”,一旦出問題或暴露風險,可以快速“換殼”,導致最終鎖定困難。
不過,在持續調查采訪中,我發現監管的力度也在升級,不斷“查缺補漏”。例如,在房貸返點報道引發輿論關注的一個月里,有地方行業協會組織叫停了房貸返點;在變相高利貸輿論發酵后,各地監管部門緊鑼密鼓地排查,不少違規的機構主體加速出清;年末,不法貸款中介借“債務重組”牟利等亂象剛冒頭時,監管就發布了風險提示。
2025年,相信在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整體目標下,監管力度還將不斷加強,金融市場亂象會逐漸減少。
有話要說...